置頂文章

    c'est la vie VI & VII

    6

      《認知突圍》認為,很多人把工作當成計件獎賞、計時獎賞,這是一種很原始的折合方式。格局大的人,不會這樣算,格局大的人著眼於自己的成長,著眼於自己的能力發育。那種和同事和老闆看似精明的鬥智鬥勇,其實是職場的慢性自殺。

      據說,現在每個人一輩子平均要換8-10份工作,也就是你已經很難在一個公司待一輩子。

      每個公司都只是你成長的一個階段,請儘可能地從每一份工作里汲取養分,儘可能地成長,為下一次出發積蓄力量。


      關於努力:別再拿“我懶”當遮羞布了

      7

      《認知突圍》的作者問過很多人:“你認為自己懶嗎?”結果90%都認為自己懶。認為自己懶,背後的意思其實是:我可以變得更好,只不過我懶。

      他認為,懶的根源其實也在於認知能力受限。就拿學習來說,因為認知不足,所以搞不清楚學習有什麼用,所以看不清接受教育和未來自己想要的結果之間的強聯繫,所以沒有做出正確的決定。

      別老說自己懶,老把什麼都歸結為自己懶,說的好像勤快就能怎麼樣似的。

      “懶”更像一塊遮羞布,就像一些差生的家長喜歡說自己的孩子:“我家孩子挺聰明的,就是懶,不肯用功。”但我們知道孩子接下來的人生,都要為不肯用功承擔後果。

      因為懶、不肯用功所以學習差,聽起來比很用功但還是學習差,似乎更體面一些。所以懶成了最好的遮羞布。

      如果扯掉這塊遮羞布,真實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



   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:懂心懂你
    原文出處: sina 越優秀的人,越早想明白這七件事

    c'est la vie - V

    關於能力:普通的人找工作,稀缺的人被工作找

      5

      在其他人焦頭爛額找工作的時候,永遠有一群人不愁工作,他們在職的時候是公司的重用對象,一離職,獵頭擠破頭地給他打電話。

      是什麼讓他們在僱傭市場取得主動地位?是稀缺性。

      因為我們的報酬,不是按勞動的辛苦程度來算,也不是按工作的重要程度來算的。單位時間的勞動價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,我們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來拿報酬的。

      像環衛工人的工作門檻低、可替代性強,就是工作內容辛苦、工作性質重要,也無法拿到高報酬。重要和稀缺是兩回事,辛苦程度和創造的價值也不一定成正比。

      在能力發展的過程中,永遠問自己: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會的技能?

      橫向上,看一下哪個領域,缺口大,就業人員少?選門檻高、可替代性弱、經驗值錢的專業學。

      比如當醫生,隨著積累,經驗會非常值錢,可是如果是辦公室文員,經驗就不太值錢,稍微一兩年就是天花板。

      縱向看,同樣的技能,我是否比別人專研得更深、完成得更有效率?

      縱向的稀缺,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。

      關於工作:格局小的精明,會毀掉一個人

    極致
    極致

    c'est la vie - IV

    關於人脈:一直施恩才能維繫的,叫勞動性人緣

      4

      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,經常拿一些好吃好玩的討好同學,結果他有好吃好玩東西的時候,大家圍著他轉,一旦他沒有好吃好玩的,大家對他就一下子冷了下來。而另外一個同學學習好、有什麼難題問題問他,一準給你說得明明白白。雖然從未試著去討好同學,大家卻都喜歡和他玩。

      這兩種人社交效率完全不同。其實把人緣也可以分為資產性人緣和勞動性人緣。

      勞動性人緣需要時刻維持在勞動狀態,也就是得一直處於施恩狀態。他在大部分情況下十分被動,所維繫的關係也十分脆弱。

      資產性人緣建立在個人的吸引力,來自於潛在的受益期望,哪怕你什麼恩惠也不施,仍然有好人緣在。

      這種資產,可以是財富、權力、名氣、美貌,也可以是才華、品味、性格魅力、甚至有趣程度。

      除了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,資產性人緣需要前期積累。

      25歲之後要慢慢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,靠自己的個人價值吸引資產性人緣,成為別人想認識的人,不能一直是一個不起眼、不重要的邊緣人,總靠施恩維繫人脈,總是抬著頭仰望優質人脈。

    優質
    優質
     

    c'est la vie - III

    關於金錢:想實現財務自由,要靠資產性收入

      3

      實現財務自由應該是每個人的夢想。可是怎麼樣才能實現財務自由呢?很殘酷的真相是,除了少數高薪群體,大多數上班族靠每個月的死工資,根本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。

      我們應該重新認識金錢,普通的收入通常分為兩種,一種是資產性收入,即利用現有資本本身帶來的收益,如房租收入、股權分紅、版稅收入等等;另一種是勞動性收入,即利用勞動換來的報酬,一旦停工就沒有收入。

      財務自由指的不是錢夠用,而是指長期不勞動換取報酬,也充裕。財務自由的“自由”意味著不需要為了工資而工作,不再被工資捆綁。

      靠停工就沒收入的勞動性收入是無法實現財務自由的,所以在金錢方面,25歲之後要努力慢慢從純勞動性收入,過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資產性收入,甚至完全靠資產性收入實現財務自由。25歲之後,除了升職加薪,還要學會投資理財。

    投資
    投資

   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:懂心懂你

    c'est la vie - II

    關於生命:閱曆是由生活的密度決定的

      2

      人們對年齡有一個刻板印象,認為活得長,見識就長,懂得就多。年長的人喜歡說: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,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。

      可是我一直覺得,閱曆並不是由年齡決定,而是由生活的密度決定的。

      《認知突圍》里說:“單純地計算經曆過多少日出和日落,並不能完全反應出時間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記。有些人只需要幾年就能走過一些人一輩子走過的路。”

      當記者的話,這種體會特別深,一天不止跑一條新聞,上午去的地方、接觸的人、採訪的新聞事件和下午可能完全不同,生活事件密集地發生,以至於過了一天像過了好幾天。

      有人覺得一年的記者閱曆頂得上其他人的五年,而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,生活彷彿從乾飯變成了稀粥。

    規律
    規律
    人生是短暫的,每個人終有一死,這是命定的結局,死亡一旦來臨,所有得到的最終都會失去。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結果,而是過程,過程就是獎勵。

      至少相比安穩,我更想要體驗更多。

      只要想清楚了要如何度過這一生,面臨形形色色選擇的時候,我心裡就和明鏡似的。

      同時還會獲得一種不計得失、不畏虎狼的勇氣:反正人生就是一場體驗,我盡情體驗就好了,得失並沒有那麼重要。

    勇氣
    勇氣


   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:懂心懂你

    c'est la vie - I

    好文轉載:


   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:懂心懂你


    “大多數人對於某些問題就是無能為力,這種無能為力背後是人們對影響人生關鍵的某些概念認識不清,從而總是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。”

      會有人已經三十多歲了,還會問別人是工作還是辭職考研?

      大學畢業工作一兩年,25歲之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迷茫,25歲之後有些事情拎不清,社會對你就不會那麼寬容了。

      早已成年卻依然茫然的人,需要一場認知突圍。而這些認知最好在25歲之前,就建立起來。

    成年
    成年

      關於未來: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條既定的跑道

      1

      不知從何時開始,“贏在起跑線”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號。它讓人產生有種錯覺,誤以為人生有一條既定的跑道。

      高考以前,某種意義上,我們和同齡人確實很像在一條跑道上。一群人按部就班地讀完幼兒園讀小學,讀完小學讀中學,在這個階段,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。所以只要努力爭上遊就好,不需要做什麼選擇。

      迷茫通常是從高考後報誌願開始的,從那一刻開始,人生的選項就不斷地遞到你的手裡:
      去哪個城市?報哪個專業?讀完本科要不要繼續深造?回三線城市的老家還是待在大城市發展?哪個公司是更好的平台?和誰度過一生?要不要分手?要不要跳槽?什麼時候買房……

    選擇
    選擇
    這個時候,你才會發現,真實的人生並不存在一條既定跑道,真實的人生是一個小徑分叉的花園。每個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,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。

      人生的成功並不是比別人成功,而是找到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,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安排人生。

      徹底想明白這一點有什麼好處?

      想明白這一點,你就不會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個假象的跑道上比較輸贏,你會一頭紮進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環顧左右,整天因為誰誰賺得比較多,誰誰混得比我好而焦慮。

      你會專注地做屬於自己的事情,不再羨慕也不再盲從。

      你會開始追隨你自己。

    追隨
    追隨